logo

相关文章

潍坊广文中学潍坊文华学校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

历史学科假期项目式学习活动方案

思政学科全民战“疫”主题研究学习

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和成绩

不要根据刻板印象,给孩子贴上标签

我的《论语》备课札记

发布时间 : 2017-04-07 15:05     发布者:潍坊广文中学

 

第十讲:我这一辈子

——我的《论语》备课札记(10)(其二)

语文组 赵磊

 

(接172期3版)

 

【原文】

2·4 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”

【备课札记】

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什么是“天命”?也就是上天之命。人这辈子,一出生就是一个生命,人活着就有性命,可是很少有人觉悟到自己的使命,背负起自己的使命,去完成自己的使命。孔子就是这少数中的少数,精英中的精英。孔子在五十一岁时,出任鲁国中都宰(今汶上西地方官)。由于为政有方,“一年,四方皆则之”。三年后,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、大司寇,摄行相事。为了实现德治理想,他提出“堕三都”、抑三桓(鲁三家大夫)的主张,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,未能成功。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良马美女,终日迷恋声色,孔子大失所望,遂弃官离鲁,带领弟子周游列国,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,此间“干七十余君”,终无所遇。

要是在今天,五十岁差不多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了,可孔子才出来做事,三年下来,可谓是政绩斐然,只可惜“其兴也勃也,其亡也忽焉”,昙花一现。可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,苦苦求索呢?据说孔子将要到陈国,路过匡国。匡人误把他当成了仇人阳虎,就把孔子等人围了起来,这一围就是五天。弟子都很害怕,但孔子说:“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!”意思是说:“周文王已经死去,周代的礼乐制度不就在我们这里吗?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,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提起维护它的责任。上天并没有要消灭周代的这些礼乐,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!”这就是孔子的文化自信、道路自信和人生自信,可见五十岁的孔子在感悟天命之后,已经将天下之“木铎”的使命自觉地负在双肩了。

“六十而耳顺”,“耳顺”一解为“知言”,可以分辨真假,明辨是非。一解为“而”为衍字,“耳”同“而”,我取后者。因为后文有前言戏之耳。”“耳”是语助词,并无实义。因为,这样才好与前文相承接,先是“知天命”,后是“顺天命”,也就是顺天应命的意思。我想,从“志于学”一步一步走来,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,到择善固执,再到止于至善的人生实践中,如发源于雪山珠峰的一江春水,从冰雪消融,到春水涣涣,到夏水襄陵,再到秋水浩淼,面对着高山险阻,都以其雄健的精神一泻千里,在行将入海之时,他才会体悟到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圆通自在之趣。佛家有一句名言叫“入清凉境,生欢喜心,得大自在”,或可为此句注解。

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,应当是快乐、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一生,如果重来,还会这样去走的一生。他这一辈子,就思想境界来讲,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: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;五十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,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;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。在这个阶段中,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。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,有合理因素:第一,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可能一下子完成,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,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第二,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,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,而不是勉强去做。真正快乐的人生一定是由他律走向自律,由被动走向主动的,由不自由走向自由的。(本文完)